10级金融2班孟XX摘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本文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变革的回顾,结合我国汇率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景提出了展望。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发展问题前景展望
一、人民率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汇率制度变革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汇率制度
(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XXXX1978年)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到1972年,人民币汇率处于基本稳定阶段。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为了避免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保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相对稳定,我国采用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选用与我国外贸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组成“货币篮子”,再根据“篮”中货币浮动情况及我国政策进行调整,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加以变动,其中,美元、日元、英镑、西XX克、瑞士法郎等在货币篮子中始终占重要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变革
(1)计划内部的双轨制(198XXXX1993年)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恢复单一汇率,人民币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6年,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时期,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主要按供求决定,但整个市场处于国家管理之中,必要时国家可采取行政手段对市场汇率进行干预。
(3)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20年)l994年初,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国务院推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综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在外汇体制改革方面,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实行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形成是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改变了以行政决定或调节汇率的做法,发挥市场机制对汇率的调节作用。
(4)20年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1994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这次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汇率调控方式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的变化;
(3)起始汇率的调整。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特点
(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汇率体制作为经济体制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整体系统相适应。20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突出亮点是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汇价形成过程中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较之以前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夯实。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维护我国对外经贸环境总体上的稳定。“参考”而不是“盯住”,体现出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例如篮子币种的权衡取舍、相应权重的大小、浮动区间的调整等等。这许多潜在的、可能的调整变化,保留了货币当局进行相机抉择以调节汇率的主动权和控制力,突显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主动性”原则,即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各种可能性调整的方式、内容和时机。
(3)“有管理的浮动”: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
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20年汇率制度改革后,外汇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主体范围、交易模式、交易品种增加,远期交易扩大,掉期交易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变化弹性有所增加,汇率的形成机制逐步完善。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汇率的形成机制不健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即银行结售汇制,强制结售汇使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必须在市场上结汇,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测自主选择出售时机和出售数量,这种制度上的强卖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庞大的外汇储备和长时期持续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引起国际间的贸易争端,美日等国以此为借口大肆鼓动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客观上加大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三)管制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平衡不易把握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增加多少意味着央行的基础货币相应要增发多少,被动超发货币的后果就是抵消了货币政策效应“收缩性”,甚至会继续刺激通胀上行。
(四)中国当前的工业化水平不足以实现汇率的自由波动中国在当前远未完成工业化、本国产业不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情况下,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是来自全球化的吸附,处于国际分工底层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前景极不乐观。为保留中国唯一的且正在消失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成本优势不得不进行汇率干预。
四、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景的展望
(一)短期目标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改革短期目标是:维持现行汇率制度且坚持人民币渐进式的升值策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同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1坚持渐进式本币升值策略,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营造较为宽松的汇率环境。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内需启动需要一定时间和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必须认识到过于剧烈的汇率变动将可能导致大批外向型企业破产和大量工人失业。从稳定大局出发,我们只能采取渐进式本币升值策略。这样既能为企业转型争取较为宽松的时间同时又给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促使其加快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2发展和健全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为了防范汇率风险,我国应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给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汇率风险管理的工具,考虑有选择地进行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试点,为将来推出相关金融衍生品奠定基础,使企业能够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3推动利率市场化,增强货币政策效应。企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和获得新利润,不仅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而且增加了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改变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的现状,中央银行由此可以较好地发挥利率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作用,调整利率的政策效应越明显,货币政策效应也将越强。
(二)长期目标从中长期来看,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自由浮动的重要前提是使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放开,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在这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实现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的过程中,为避免和缓和汇率制度的变革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冲击,首先,选择合适的资本项目开放时机;其次,在资本项目开放初期中央银行应该以市场化的手段干预汇率;最后,要加强外汇衍生市场建设,为微观企业提供外汇避险的金融工具。
2、在资本项目开放后,为避免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冲击,中央银行应该在资本项目开放平稳运行一段时期后,再逐步推出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手段应该市场化,而不能再通过管制的办法实现。在此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应该被强调:首先,在资本项目开放初期,应该维持一个较高水平的储备战略。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开业务市场。
3、我国还要着力从微观层面人手,改善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为我国向浮动汇率制度平稳过渡打好基础。例如,我们要大力培养外汇市场主体,改革汇率生成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与能力等。
五、结语汇率问题一直是一国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关系一国对外贸易、国际关系及经济整体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部分,改革人民币汇率使其满足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变,是当下中国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应当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吸取有力的经验,取长补短,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立足当下,使我国的汇率制度符合本国及国际发展国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更趋灵活化和市场化,我国汇率改革必将在实践中更加完善。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