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结束后还要监管多久

近期更新2025.01.01 浏览1K+
免责声明:
该作品是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所整合的内容。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如若内容侵权或错误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1.缓刑期结束后,若行为良好无需再次服刑,且无须接受监管。2.对于被宣布缓刑的罪犯,在考察期限内依法实施社区矫治,若无刑法第77条规定之情形者,缓刑期满,原判决即行撤销,且公开向其宣告。具体内容和华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缓刑结束后还要监管多久

1、缓刑期满若表现优秀,则无需再行服刑或接受监管。

2、被判处缓刑之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间内,应依法接受社区矫正;无刑法第77条所述情况下,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将不予执行,并公开宣告。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缓刑结束后还要监管多久

二、缓刑加禁止令和管制有什么区别

关于缓刑加禁止令与管制之间的显著差异,我们可以从法律概念、执行模式以及法律后果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

首先,从法律概念层面来看,缓刑并非一个独立的惩罚类型,而是指对于已被判处某一特定刑罚的罪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否执行该刑罚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是一种基于特殊情况而实施的刑罚暂时中止执行的司法实践办法。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一点是,禁止令并非孤立存在的,其往往依附在管制或者缓刑之中,且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权利向被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的违法犯罪人员发布禁止令。

值得一提的是,禁止令是对传统刑事法规定的罪犯义务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强制性和预防性的特点,如果罪犯拒绝遵守禁止令的相关规定,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和责任追究。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管制这种处罚方式。

管制是一种非监禁式的刑罚手段,通过对犯罪分子施以社区矫正,限制其部分自由来实现惩罚目的。

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可以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或居住地点从事工作或劳动活动,并且必须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管制的期限通常为3个月至2年不等,如果涉及多重罪名,总的管制期限不能超过3年。

管制主要适用于那些罪行较轻、危险程度较低的犯罪分子。

最后,从执行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角度来看,缓刑相较于管制而言,其适用力度相对较小。

在缓刑期间,司法机构会对罪犯的行为表现进行严格的考察,如果罪犯能够保持良好的表现,那么原判刑罚有可能被取消,这无疑更加符合现代教育刑的理念和要求。

管制则是一种直接对罪犯实施社区矫正,限制其部分自由的刑罚方式,其刑罚是必须要实际执行的。

虽然缓刑的考验期可能比较长,但是管制却有着明确的期限规定。

三、什么样的情节可以判缓刑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适用于缓刑制度:罪犯须被处以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犯罪情节需符合轻微条件;必须有真诚认错的表现;无再次违法的风险;缓刑的执行不应给所居社区带来过多消极影响。

其中,拘役的缓刑考验期应在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且不得低于两个月;而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则应在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且不得低于一年。

以上是关于缓刑结束后还要监管多久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是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所整合的内容。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如若内容侵权或错误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我是北京朝阳区盈科王雨昕律师团队,擅长刑事辩护法律专业,如看完文章后您还有任何疑问,可向我在线咨询。
网友都在问
换一批
正在输入... 打开对话
咨询助手-小华刚刚

进入对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