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电解质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框架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电离离子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的条件电解质应用概念实例离子反应的应用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和白色粉末的鉴定,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的重、难点-1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过程与方法的重、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中酸、碱、盐概念及复分解反应反应完成的条件。
2、预习第2节电解质。重点联系P38的“联想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与思考。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或积件)、学生用的学案;
2、相关演示实验器材及药品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解决法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3课时【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反应的本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即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其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若离子间能结合成水或难溶物或气体等,【媒体显示】离子反应的应用【问题解决】边实验边启发学生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分别向两某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让学生根据溶解性表知识分析Ag 可能与哪些离子结合成沉淀物,猜测沉淀的可能成分在猜测的基础上做实验验证:往两试管中的所得沉淀中再加稀硝酸,有一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溶,另一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溶解且有气泡冒出学生继续分析两试管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其试管中的溶液有Cl-由此说明离子反应的运用:检验离子是否存在归纳Cl-的检验法:在待测液中加入AgNO3溶液后再滴加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即证明溶液中有Cl-推广:利用BaS
4、BaCO3难溶于水,而前者不溶于稀盐酸,后者能溶于稀盐酸的事实,说明SO42-与CO32-的检验法实验演示SO42-与CO32-的检验。【点评】由Cl-的检验方法很自然地推广到SO42-与CO32-的检验法,这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的结果。【形成性练习】P43迁移应用【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离子反应方程式快速准确的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及离子反应的具体应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边引导边媒体显示):3、离子方程式的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4、离子反应的应用:检验离子的存在、判断离子是否共存【形成性检测】
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NO3)2溶液中加稀H2SO4:铁屑加入CuSO4溶液中
2、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两个不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u2 2OH-=Cu(OH)2CO32- 2H =CO2 H2OCaCO3 2H =Ca2 H2O CO2
3、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Ca2 Na CO32-NO3-Ca2 Na SO42-NO3-H K Cl-OH-NH4 K OH-SO42-H K CO32-SO42-Na K CO32-OH-布置作业:P4
4.1、
3、4-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