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量刑标准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量刑标准为: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 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罪名月度点击排行榜

大家还在问更多问答>

  • 醉驾的拘留时间因具体情况而异。一般而言,单纯醉驾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可能会被处以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如果醉驾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等,涉嫌交通肇事罪,可能会面临更严厉的刑罚,拘留时间也会根据案件进展相应延长。此外,若存在其他从重处罚情节,如无证驾驶、严重超员等,拘留期限也会受到影响。在司法实践中,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最终的处罚和拘留时长。醉驾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切勿酒后驾车。
    2025.04.15
  • 1.偷税数额在2000万的,属于偷税数额巨大的情形。根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单位犯偷税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3.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偷税的手段、情节、造成的后果等因素。如果偷税手段恶劣,如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导致偷税数额巨大的,会从重处罚。4.偷税行为除了要承担刑事责任外,还需要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并受到行政处罚。纳税人在被税务机关查处偷税行为后,应积极配合补缴税款和缴纳滞纳金,以减轻处罚。同时,也要注意今后的纳税行为,避免再次出现偷税等违法行为。
    2025.04.15
  • 偷税漏税的罚款金额视具体情况而定。1.一般而言,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2.若构成犯罪,除了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外,还会面临刑事处罚。根据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和比例等情节,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总之,偷税漏税不仅要补缴税款、滞纳金,还会面临不同程度罚款,情节严重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2025.04.15
  • 1、《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第二条 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二)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2025.04.15
  • 1.车祸责任三七划分并不必然导致判刑。如果负事故主要或全部责任,致一人以上死亡才构成交通肇事罪可能会被判刑。若一方承担三七责任中的“七”,且造成他人死亡,同时符合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如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存在过错行为等,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2.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下,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3.但如果虽然是三七责任中的“七”方,但事故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或者存在其他法定不构成犯罪的情形,如意外事件等,则不会被判刑。具体是否判刑需结合案件详细情况由司法机关判定。
    2025.04.15
×

纠错反馈

内容有误 未解决问题 法条过时 内容过时 排版错乱 其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