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图教案

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基本要素

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基本要素(第1课时地图上的方向)课图上辨别方向。通过对比“校园鸟瞰图”、“小明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和“校园平面图”,认识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地图基本要素的重要性。

2.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间的相对方位。知道地图的三要素,学会绘制简单平面图。

2、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题导学引导式讲练结合仪,指南针,多媒体课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境导入你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当你满怀希望迈进中学校门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要向你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你的新学校呢?如何介绍,我们可以借助地图来帮忙。积极思考,燃起对地图的求知欲。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观察与思考接下来是小明绘制的的育英中学的平面图。观察小明绘制的育英中学的平面图你能找到校门的朝向吗?你知道哪里是办公楼吗?你能量出校园的南北距离吗?为什么?给出下面的图再问学生现在能否回答刚才的几个问题。将这幅图与小明绘的平面图进行对比你找到不同了吗?师利用多媒体将图中的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加以强调,总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学生思考如何绘制平面图,并做大胆尝试,自己绘制简单的育英中学平面图。学生认真看图思考作出否定回答并思考原因。仔细观察对比两幅图,找到不同之处,意会地图的基本要素。思考每个要素的作用,并归纳总结。活动:校园寻宝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在第二幅平面图中寻找三件宝物,看哪组找得既准又快。第一件宝物埋藏教学楼西南角。第二件宝物藏北排绿化带西起第三棵树下。第三件宝物埋藏在升旗台东侧20米处。通过由鸟瞰图自绘成简单的平面图体味平面图的绘制和识读。学生自己对比观察,并且分析思考,明确地图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此处设计寻宝活动巩固了三要素,同时调动了学生兴趣。衔接与渡知道了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我们该如何去读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图呢?要想学会读图,首先要能够在地图上辨清方向。不仅要辨清地球仪和地图上的方向,还要确定各种地理事物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你知道在地图上都有哪些方向吗合作探究点拨答疑拓展延伸

一、在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A点、C点分别位B点的什么方向?城市街区图步骤:

1、过B点依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标出四个方向。

2、做出判断A点位B点的北方,C点位B点的东北方。

二、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表示方向。判断:A点、C点分别位B点的什么方向?总结方法:指向标平移法。步骤:

1、将指向标平移到B点。

2、据指向标判断并标出B点的四个基本方向。

3、判断A点位B点的东北方方向;C点位B点的东南方向。

三、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1、经纬线是直线时,可依据经纬度判定方向。步骤:第一步,根据经线确定南北方向。第二步,在B点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第三步,根据A、B的相对位置,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

2、当经纬线是曲线时判断A点、C点分别位B点的什么方向?第一步:分别过B点沿经线方向标出南北,再沿纬线方向标出东西。第二步:做出判断。A在B的西北方,C在B的东北方。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时:判断甲在乙的什么方向?步骤:

1、根据自转方向确定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并在中心处用符号表示。(顺时针,是南极,用N表示)

2、确定经线、纬线,标出方向。(在图中乙处沿经线标出南北方向,沿纬线标出东西方向)

3、判断方向。(可判断出甲在乙的东北方)学生大胆发言,边说边画出八个方向。学生在图中先指出“南、北”方向。独立判断A点、C点相对于B点的相对位置。抽查说出答案,其余同学纠正补充。总结判定方法。学生认真思考完成题目,然后组内讨论,代表说出答案,并说出判断的方法。一个同学去黑板前演示指向标平移法牛刀小试完成下题

1.小河流向方向。

2.沿公路由A到B是向方向走。

3.沿公路由B到C是向方向走。学生思考做题有了结果后,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再由学生说出判别方法。与教师一同总结方法步骤。活动:拿出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地图,观察经纬线的形状并判断。总结判断方法。得出结论:无论经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南北方向;无论纬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东西方向。学生先自己尝试判断,有了结果再与教师一同总结判断方法。自我测试:反向练习将自转方向反过来,再练习一次。答案是西南方。熟悉方向,后面的方向判别做好准备。动手标画加深理解。归纳出方法,边讲边练利于学生掌握。通过演示加深印象。及时巩固,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在小组内及时解决,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做出答案可能不难,但总结出规律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自己总结理解和识记效果才会更好。通过观察地球仪经纬线的形状,意在引导学生思维,也为学习后面的两极地区辨方向做好准备。经纬线的形状很容易误导学生,此处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加深理解和记忆。此处是难点,力图让难点看上去不难,且清晰易懂。还要增加练习的强度才能更好地掌握。过渡大家已经了解了在不同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在野外活动中,如登山、徒步旅行、探险等,为防止迷路,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工具来辨别方向。接下来学习几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技巧。探索与发现第一种借助指南针或罗盘判定方向。将罗盘或指南针水平放置,磁针静止后,N端指北,S端指南。第二种在皎洁的夜晚,找到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第三种用手表来定向。现将手表放平,以时针所指时数对准太阳,此时,时针与12之间的角平分线指示的即为南方。第四种根据地形或地物特征辨别方向。如北半球山南比山北的积雪先融化,南面的树木比北面的旺盛。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卫星导航系统或其他方法来定位,只要你留心观察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分组活动:学生每小组为一个单位尝试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尝试操作程序,掌握方法。阅读课本P28“野外辨别方向”。思考:你还知道那些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组内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与大家分享在生中辨别方向的经验。通过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际的能力。感受辨别方向的方法的多样性,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地理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形成“地理眼“。构建与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地理思维。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那么他的前后左右均是()。A.东B.南C.西D.北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正确的是()。A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C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之分D不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肯定会有东西之分

3.在地图上与指向标相反的方向是()。A北方B.南方C.东方D.西方

4.在A(0,20W)正西方向的是()。A.0,30EB.90S,30EC.0,40WD.10N,0.

5.读图回答。课的教学内容课标的要求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基础知识的要求,即对于地图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识记;二是作为基本技能的要求,即能够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这是必须的基本技能。本部分以掌握基本方法为主。分析两幅平面图的不足,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地图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更了解了它们的作用。“校园寻宝”活动又适宜的巩固了这一知识点。对于第二层次的要求,也是本课的难点,分三种情况分别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地图,设计了层层深入的读图练习,来突破这一难点,在读图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加深了印象。对于野外辨方向虽不是重点,对学生来讲却更有实际意义,设计了实际操作体验从而将书本知识学习拓展到野外生存能力的培养上。另外在本节的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点:

1、时间的安排。因课上时间有限,“校园寻宝”和指南针辨方向这两个活动,既要让学生都体验又不宜占用太长时间,注意把握。

2、在讲平移指向标判定方向时,注意检查学生平行线是否画得正确。第2课时地图基本要素

第二章第一节地图基本要素(第2课时)课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能运用比例尺量算两地之间的图上或实地距离

2、能在各种地图上认识常用图例。

3、熟知地图上的常用图例。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地图进行讲练的直观教学法。学习、合作探究册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1、地图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习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地图的另外两个要素: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思考回答,巩固知识点。复习提问,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布置任务:

(1)阅读课本P2830课文内容,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学习过程”17题。

(3)标记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自读课文,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

(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布置学生利用助学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与发现

1、解释概念地图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得到的,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的计算在小学已学习过,请同学们写出比例尺的公式、图上距离公式和实际距离公式。

2、实例运用已知育英中学东西实地距离为200米,(假如图上距离为10厘米)求出该图的比例尺?典例解剖: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西安与华山相距12厘米,实际两地相距120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A.1:10000B.00000C.1:1000D.000000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或线段式:020米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米。

4、布置练习:三种比例尺之间的换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参与到学困生学习活动中,点拨、指导学困生学习。过渡:同样是中国地图,有的画在书上,有的却可以挂在墙上,这是为什么呢?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那么,如何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呢?试着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0000,0000000,00000000000

5、评价校正

(1)、贝贝说1:比例尺大;玲玲说1:0比例尺大。

(2)、贝贝说图上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比例尺大;玲玲说1:0比例尺大。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图上1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短,即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图上1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长,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写出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计算得出比例尺为:11:1000(C)总结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小组合作练习:说说比例尺表示方法之间的转换师生共同总结小规律: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相互转换时,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通过思考,结合小学所学的有关分数的知识来回答问题。

(1)1:比例尺大1:0比例尺小(2)图上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比例尺小;1:0比例尺大。考虑到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比例尺,所以,这里就不再详细讲了,只应用即可通过练习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计算公式;二是要学生清楚计算比例尺时,实地距离的单位需要换算为厘米。学生共同明确直接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可以用线段式比例尺,要解地图缩小的倍数,最好用数字式比例尺,认识比例尺的互换对使用地图有帮助。

1、学生采用小学时的方来计算,增强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

2、采用另外的方法来计算,更简单明了,让学生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线段比例尺的直观性。过渡与衔接我们知道了比例尺的概念、公式,学会了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那么,比例尺的大小与其表示的实地范围大小、内容详略有什么关系呢?追问与探索实例运用:

1、阅读中国地图和北京市略图

(1)比较这两幅图的比例尺。

(2)这两幅图的比例尺不同,哪幅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哪幅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

2、议一议:比例尺大小与其表示的实地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归纳总结: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承转过渡: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典例解剖:读图:在“京津唐地区”图上量算北京至唐山的实地距离是多少千米?小试牛刀:在1:10000000的中国政区图上,长江的长度为63厘米,长江实际距离为()千米。学以致用:画学校地图,你应选用(大或小)比例尺地图?拓展延伸比例尺有没有单位?点拨指导:比例尺没有单位,它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比例尺的大小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的大小。通过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填表。项目中国地图北京地图表示范围大小地理事物详略比例尺大小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例尺大小与其表示的实地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越大,所示范围越,图幅相同反映的事物越。比例尺越小,所示范围越,反映的事物越。操作练习:动手量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6300千米讨论交流,共同明确:一般来说,画小范围地区地图,应选用大比例尺地图。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在老师的提示下,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学生很快能理解,也比较有成就感。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相关内容的理解。过渡与衔接阅读地图除知道方向和比例尺外,还需要认识什么?(图例)。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观察与发现

1、解释概念

(1)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2)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据。

2、活动1: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尝试记忆:读“一些常用图例”,看谁能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快速记住。

3、活动2:比一比,看谁记得牢明确图例和注记的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看图例,然后相互交流记忆图例的好方法。结合珠穆朗玛峰的名称和高度,了解注记。小组互助记忆常用图例。每小组选派代表到黑板上划出你所记住的图例,看谁记得多记得牢。通过课堂上看图例,增强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识记图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与梳理下面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1、师生共同边回顾边板书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概念:比缩小的程度。地比例尺公式:比例尺()距离图()距离的表示方法:式,如:。基式,如:。本式,如:。要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和不同。素作用:帮我们区别不同的。图例和注记常见的图例:。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能学着用所学知识去选择合适的地图,学会计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而地图是地理学的另一种语言,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如何用地图有所了解,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下列不是地图基本要素的是()A.比例尺B.颜色C.方向D.图例

2.在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图上距离为6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A.1300千米B.18000千米C.180千米D.1800千米

3、下列四个比例尺的地图中,表示地理事物最详细的是()A、一千万分之一B、1:1000000C、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0千米D、00000

4、假如要你绘制学校平面图,你选用下面哪个比例尺较合适()040千米A.1:10000000B.040千米C五十万分之一D.1:2500

5、若两幅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B.比例尺越大,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C.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D.比例尺越大,图内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6、下列四幅地图,图幅相同,比例尺最大的是()A.世界地图B.中国地图C.亚洲地图D.北京地图

7、绘出常用图例首都洲界国界铁路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界运河水库沙漠公路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熟悉地图的基本要素是阅读地图的基础。对于比例尺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一些,在这里是主要介绍关于比例尺三种方式之间的转换、大小的比较、比例尺大小与其表示的实地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以及比例尺的选择应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课堂上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这主要得益课堂内容结合学生以前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有关;

2.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和地理有关的一些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1、关于比例尺大小与其表示的实地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虽然反复强调,但仍有部分同学理解不透彻,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

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

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重点)

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重点)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重点)

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难点)、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设色地形图,等高线模型、橡皮泥、黏土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展示几种地形类型图片: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板题)观察几种基本地形类型图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壮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同时积极思考,明确本课目标通过本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检查教师巡视并检查课前地理助学学习过程完成情况,掌握学情。课下预习地理助学环节中的“学习过程”自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及自主学习能力。说出疑惑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疑惑、难点,并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惑。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或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提出各自的疑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及质疑的能力。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种差别通常用什么来表示?质疑解惑海拔和相对高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展示图片:

1、检测学生课下预习情况

(1)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

(2)读上图,完成下列要求。甲地的海拔是米,乙地的海拔是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观察思考:结合课本,观察图221海拔和相对高度图生思考回答: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1500,500,1000甲海拔乙海拔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熟悉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归纳问题能力。质疑解惑

2、学以致用: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穆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3拓展延伸: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思考回答: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学生各抒己见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抒己见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过渡通过你们的所见所闻,同学们你能说说哪五种地形及特征吗?自主学习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图片与文字结合,找出五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以及每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2.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填写表格:名称海拔特征山地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平原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丘陵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高原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本环节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归纳问题能力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精讲解惑等高线地形图师生互动突破难点突破难点突破难点

1.引出等高线的概念?2:等高线线上标注的数值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3.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4.如何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1)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把做得较成功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借鉴;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脊、山谷的凹凸更加突出。

(2)出示下图

5.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1)演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的定义。

(2)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例如有的小组切割不是按垂直距离,而是按相同的斜坡距切割。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

6.指导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1)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是否相等?

(2)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高差事多少?

(3)等高线密集说明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2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点。

2、教师出示每种地形部位的图片,与学生一起回顾、构建每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判断方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学以致用: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地形图的判读口诀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1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2海拔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结合左图:找出自制山体中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发及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指的是哪部分。小组活动:各小组用自制模型,按示范方法水平切割成四块,依次从山脚到山顶把每块底截面线绘在白纸上。这样,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是等高距;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

(1)相等

(2)20

(3).坡陡,坡缓理解左图的含义自主阅读课本,研磨每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仔细观察老师提供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构建每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学会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部位。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山谷不能熟记口诀,加深理解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疑纠错,加深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通过反复的指导与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判断地形部位的方法与步骤,学会读等高线地形图通过专门的练习,检验学生学到的知识,使学生指导该知识点的重要性。口诀的运用,利于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巩固,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拓展提高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F点的海拔是_米。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_B_C_D_E_

(3)分别沿图中、登山有何不同?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1).300

(2).A.山顶B.鞍部C.山谷D.山脊E.陡崖

(3)。线坡缓,省力;线坡陡,费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节知识有所升华。衔接过渡同学们,请看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师: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那么蓝色的代表什么?绿色的代表?黄色代表山地?

2.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作用?结合课本图形,回答海洋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可以了解某一地区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还能直观地看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识别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归纳能力的培养构建梳理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常见的地形图类型有、、、、等。线地等高线:地图上的点连接成的线形图等深线:地图上把中的点连接成的线用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作用据等高线标注的高度可

预览已结束,下载原文档直接使用
查看全文
若对以上有内容有疑问请反馈或举报举报
声明:
您购买的是此内容的word文档,付费前可通过免费阅读辨别合同。非质量问题不退款,如需帮助可咨询客服【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