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 =棵数,棵数=间距数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师:(课件出示例题。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棵数=间隔数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棵数=间隔数-)。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2时敲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篇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重难点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
3、验证。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例。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想法一: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
(5)猜测。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在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20 =2(棵)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
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
(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
(5)独立列出算式。
(6)集体反馈。指名板书:83=6(段)6 =7(盆)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习)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3)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4)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的情况)。重难点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
二、新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出示教材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
(3)分组看图讨论。
(4)尝试列式计算。
(5)集体交流。教师板书:603=20(段)20-=9(棵)92=38(棵)
(6)质疑。为什么减?(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
(7)比较与例的不同。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例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
(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
2)小游戏。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
3)巩固练习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教师指导:棵数=间隔数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重难点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两节课都学习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
(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全长=间隔长度(棵数-)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全长=间隔长度棵数棵数=全长间隔长度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棵数=全长间隔长度-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
2、设想。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
3、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新授
1、出示教材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生:从情境中知道张XX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20m,每隔0m栽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生:棵数等于间隔数。教师板书。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
200=2(棵)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出示下图: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
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
(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
(8)解答。
505=0(盏)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9棵树,四个角各种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0秒敲完。那么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
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四
(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共行,每行48张。列式:( )(48 )=98(个)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 )(24 )=75(个)共3行,每行6张。列式:(3 )(6 )=68(个)共4行,每行2张。列式:(4 )(2 )=65(个)共6行,每行8张。列式:(6 )(8 )=63(个)还有其他方法吗?的方法是484=92(个)。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
(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2、拓展。
(1)板书练习。李X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
(2)理解题意。
(3)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个间隔,所以李X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8(6-)=90(级)。
(6)归纳。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习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
(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题目,并逐一校对。